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生物计量特色、良好的科学素养和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具有生物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本专业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生物领域设计、检测、研发、管理等工作的人才。
二、培养规格
(一)基本素质要求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好的人文修养、较强的现代意识和较高的专业素质,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思维方式。
3. 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和军事训练合格标准,身体健康、心理素质良好;毕业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到五十分以上(含五十分)”。
4. 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受到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掌握比较扎实的生物科学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有较好的综合分析素养和效益观念,有求实创新的意识和精神。
(二)知识结构要求
1.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素养。
2.掌握一门外语和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3.系统掌握生物技术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理论与发展动态。
(三)能力结构要求
1.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有较好的表达交流能力和一定的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具有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从事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产品研发的能力、具有生物技术下游工程实践和技术革新的基本能力。
3.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与实际工作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三、专业特色
本专业办学特色:凸显“生物计量”特色,以质量和标准作为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多元应用能力,采取“本硕创新、课外科技、自主管理、协同培养”等措施提高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为质检行业和地方经济培养和输送高质量的生物质量安全与检测人才。
四、主干学科
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五、主要课程
生物化学及实验、植物生物学及实验、动物生物学及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实验、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现代生物计量概论、蛋白质工程等。
六、本专业人才的能力和素质发展要求
要求内容
|
配套主要课程或教育培养措施
|
备 注
|
能力
要求
|
计算机应用能力
|
通过《大学生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及专业课程中应用软件的使用、参加学科竞赛等环节实现。
|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计算机等级考试,程序员考试。
|
基本实验能力
|
通过《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实验教学环节来实现。
|
鼓励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
|
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的能力
|
通过选修学校特色模块课和本专业方向课《质量标准与法规》来实现。
|
可结合到相关单位参观、实习来实现。
|
研发能力
|
通过《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和《现代生物分离技术》等专业课及科研训练和课外科技活动等环节实现。
|
鼓励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安排工厂参观等实现。
|
素质
要求
|
思想道德素质
|
通过“思政”类课程和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环节实现。
|
|
人文与社科素质
|
通过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的学习和集中实习环节的综合培养来实现。
|
|
专业素质
|
通过课外科技活动,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科学研究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求实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
|
|
身心素质
|
将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和心理素质培养贯穿在整个培养过程中。
|
|
七、学制、最低毕业学分、授予学位
学 制: 基本学制4年,学生可3-6年内完成学业,具体按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最低毕业学分:169.5学分。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八、课程结构分配表
课程类别
|
要求学时(周)数
|
占课堂教学总学时的比例
|
要求学分数
|
占总学分的比例
|
公共教育课
|
必修
|
639
|
29.99%
|
32.5
|
19.17%
|
选修
|
480
|
20.77%
|
30
|
17.70%
|
学科基础课
|
必修
|
472
|
20.42%
|
29.5
|
17.4%
|
选修
|
336
|
14.54%
|
21
|
12.39%
|
专业教育课
|
必修
|
64
|
2.77%
|
4
|
2.36%
|
选修
|
320
|
13.85%
|
20
|
11.80%
|
集中实践环节
|
必修
|
39.5W
|
/
|
29.5
|
17.4%
|
课外教育教学活动
|
4W
|
/
|
3
|
1.77%
|
总计
|
2311
|
100%
|
169.5
|
100%
|
九、各学期教学活动总体安排表(单位:周)
学期
|
理论教
学周
|
理论
学分
|
平均周
学时
|
考试
周
|
集中实践
|
毕业设计(论文)
|
社会实践
|
军事教育
|
新生入学教育\学年鉴定\毕业鉴定
|
总教学周
|
1
|
15
|
23.5
|
25.1
|
2
|
0
|
0
|
|
2
|
(0.5)
|
19
|
2
|
17
|
25.5
|
24
|
2
|
0
|
0
|
|
|
|
19
|
短1
|
|
|
|
|
|
|
1.5
|
|
|
2
|
3
|
16.5
|
23
|
22.3
|
2
|
0
|
0
|
|
|
0.5
|
19
|
4
|
16
|
20.5
|
20.5
|
2
|
1
|
0
|
|
|
|
19
|
短2
|
|
|
|
|
|
|
4
|
|
|
4
|
5
|
16.5
|
21
|
20.4
|
2
|
0
|
0
|
|
|
0.5
|
19
|
6
|
15
|
20
|
21.3
|
2
|
2
|
0
|
|
|
|
19
|
短3
|
|
|
|
|
|
|
1
|
|
|
2
|
7
|
0
|
|
|
2
|
17
|
0
|
|
|
(0.5)
|
19
|
8
|
|
|
|
|
0
|
14
|
|
|
2
|
16
|
合计
|
96
|
133.5
|
|
14
|
20
|
14
|
6.5
|
2
|
4
|
157
|
注1:“两长一短”三学期制:两个长学期各19周,安排校内理论和实践教学;短学期(暑假内)2-4周,分别安排军训和军事理论(第一学年)、校外暑期社会实践(第二学年)和校外部分专业实习(第三学年)。